2345小说>都市现代>汉之乱世英雄>第八十六章(上)东一榔头西一棒

咚咚咚,战鼓声在董卓军中响起,数千兵士迈着整齐的步伐,口中呼喊着整齐的口号,向着朔方城的方向一点点的靠近。

城头上褚燕皱眉凝视着城外的董卓军,昨日这里的攻城部队由前几天的两万人激增至八万人,对于只有两万守军的朔方城来说,压力颇大,虽然这里是整个朔方郡的中心位置,但是自从李宣将朔方郡的发展重心偏向临戎城之后,这里也着实萧条了不少。

好在这里的土地依旧是最为肥沃的,无论是产量还是粮食质量,依旧是新兴的临戎城和后面捡漏的九原城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这里的百姓最多。

就拿现在城中的百姓人口来说,三十万,几乎是临戎城和九原城两城人口之和,所以,褚燕他也很有底气,因为他这里有足够强大的百姓基础。

不得不佩服荀攸的谋划,他其实将这些都已经计算在内,所以才会在朔方城安排了最少的守军,尽管他在作分析的时候,并没有提及百姓的问题,可这的确是他首先考虑到的。

因为在这时,这样利用百姓来守城是不道德,是被世人所唾弃的,特别是儒家士人,他们在表面上都反对这种利用民众的手段。可是实际呢?荀攸便是最好的例子,他并非独创这一方法,也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是照“例”行事,这样的事情就是这样做的,表面上冠冕堂皇,什么百姓同仇敌忾了,什么自发自愿了,然而实际情况呢?当城中的守军说你们不出力就等死吧!当城中守军说你们不出钱就等死吧!当城中守军说你们不守城大家就一起死吧!百姓该怎么做?他们没有选择,只能和城中守军同生共死!

好在李宣这里还算是仁慈一些,他还有另一个方法,出钱雇佣。

李宣无疑是很有钱的,他垦田种粮,与周边的所有人包括鲜卑人交换物品,他有道家的香火钱,他还有匈奴单于的支持。这么多钱用来干什么?用来维持李宣在朔方乃至五原的地位,战争当然也是一种,只是极端一些而已。

他花钱雇佣民夫筑城,短短一年之内,在毫不影响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下,朔方城改头换面,临戎城拔地而起,他究竟花了多少钱,他是不知道的,荀彧知道,可是李宣懒得问,他只知道这些钱不白花,现在有了回报。

褚燕思绪万千,想了很多,他不由得回头看了一眼那数万预备役战士,前一天他们或许还都是些扛着锄头的农民,然而这一刻,他们已经成为了浴血的战士,李宣还给他们起了一个特有的名称-民兵。

这些民兵执行的任务很多,包括运输武器,运输和投放滚石、檑木,总之一些技术含量低、力量要求高的活基本上都是他们的,而军方会根据分工不同(主要是危险系数)而给他们发放军饷。

私发军饷是朝廷禁止的,可是在李宣这里可以,因为李宣的军饷都是他个人的,和朝廷没有关系,所以朝廷管不着,当然主要还是朝廷不会知道。

褚燕凝视着已经快要进入射程的敌军,收回了心思。突然大喝一声:“弓箭手准备!”

哗的一声,所有的弓箭手都弯弓搭箭,对准了女墙之外的敌军。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参战了,在这之前的几天,敌军也没有停止过对朔方城的攻击,只是强度要弱很多,今天明显的投入的兵力多了很多,可是城头的守军也已经适应了战争,他们已经不再是开战之前的新兵了。

董卓军在一百二十步的地方,突然开始加速,阵型顿时松散很多,但是士兵的速度也快了很多,他们要拼命的狂奔,跑过这一段死亡之路。

“放箭!”直到敌人跑到距城八十步的时候,褚燕才下令放箭,这与别的汉军战法稍稍有些不同,其他汉军几乎是在一百步弓箭可以攻击到敌军的时候就开始放箭,那样敌军在跑到城下之前,他们可以释放五lún_gōng击,最大限度增加攻击次数,杀伤更多的敌人,然而褚燕不需要,他有可怕的杀招,而他缺少的则是杀伤如此多敌人的箭矢。

所以为了减少箭矢的浪费,褚燕果断的决定在八十步的时候才开始放箭,这样士兵的准确性更好,更主要的是,此时的敌人已经加速奔跑了二十多步,无论是防御阵型还是兵士注意力的集中都与开始冲锋是相差甚远,因而杀伤力要大太多。

果然,在第一lún_gōng击之后,数百名董卓军便被射翻在地。董卓军经历了这一轮致命打击之后,习惯性的认为朔方军需要装填弓矢,可这却成了他们最致命的失误,正当他们挪开盾牌,准备甩开膀子奔跑的时候,迎面射来了更多的箭矢。

高览在辽东使用了多次的轮射战法出现在了朔方城头,是赵云教给他们的,然而这个战法的源头其实还是要追溯到李宣,只是大多数的士兵不知道而已,他们只知道这是白马将军教他们的。

当第一轮弓箭手射出一轮箭矢后,本就站在他们身侧的弓箭手立刻开弓射箭,两轮箭矢相距只一息,刚好够敌人缓一口气,开始奔跑。战争就是这样,想尽一切办法致敌人于死地,甚至将他的每一次呼吸计算在内。

董卓军第一次与朔方军作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打发,即使是前几日的攻城,因为兵力有限,褚燕也没有应用这样的方式,淬不及防下,董卓军死伤颇大,更为可怕的是,这样的攻击无休无止,因为董卓军本就在射程之内,所以城头的攻击一直都覆盖着他们的活动范围


状态提示:第八十六章(上)东一榔头西一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