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网络游戏>导演巨星>第四百八十一章 专访
映,其实小成本电影中也不乏票房黑马,小成本电影也能拍的好看,院线经理们不是傻瓜,许多小成本的商业电影没有播放,说明它们肯定存在质量问题,如果你拍的好看,傻瓜才不放呢?这部分电影应该从自身寻找问题,而不是指责影院不给排片。

再说文艺片,你提到的还是我前面讲的大环境的问题。法国是电影的发源国,拥有浓厚的艺术氛围,有着大量长期观看文艺片的观众,但国内的情况却完全不一样。国内如今没有这样的氛围,虽然有爱看文艺片的影迷一直在呼唤,但这样的影迷相较主流观众实际很少很少。

对于影院来说,的确有责任让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但影院作为经营者还需要养活自己。一家处在繁华地段的大影院仅租金一年就要几百万,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摒弃能带来更多票房的商业大片,选择放映受众群较窄的文艺片?这个世界很现实,也很残酷,院线为了生存,不得不什么赚钱放什么,在生存面前,院线对电影的艺术情怀早已不再。

至于建立艺术院线,目前国内连让多数人养成走进电影院观影的习惯都没有做到。在许多三、四线城市,许多商业大片的上座率都极不理想,建立艺术院线实在是件很奢侈的事情,顶多是在少数几个一线大城市聚集了一小部分受众,而且会少的可怜,即便这样估计也很难维持一家艺术院线的经营,更重要的是只建立几家艺术影院有意义吗?没有意义,文艺片面临的困境根本上还是没有得以解决,还是不能像商业片那样仅仅通过票房回收成本。

另外,还有一个建立艺术院线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供片,在我看来,尽管我国每年生产的电影众多,但其中算得上真正文艺片的却不多。而称得上好文艺片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的许多文艺片导演甚至连故事都讲不明白,这如何支撑一条艺术院线的正常运营,必须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进才行,但这一点显然不合现实,国内所有进入院线发行的海外电影都需要通过中影的审批。每年的额度极其有限,连商业大片的引进数量都无法满足,谈何引进文艺片。

从根本上来说,要解决文艺片放映的问题,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另外则是培养文艺片观影群体,但前者指望国家大手笔支持并不现实,后者更重要,但短时间内也很难实现,至少我看不到十年内有实现的可能。

凤凰网:林导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文艺片总需要人去拍,建立艺术院线或给文艺片更多放映场次也需要人去做不是吗?

林雨泉:的确需要。

凤凰网:那林导你会去做吗?林导你的曙光院线已经拥有超过30家影院,每家影院拿出一个影厅来放映文艺片,那也是一个不小的数量。

看着神色颇为认真的靓丽女记者,林雨泉顿时有些绷不住了,他接受凤凰网的专访是替《怦然心动》做宣传的,但眼下的话题已经完全偏离《怦然心动》,而且看女记者的架势,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趋势,好吧,他知道自己大概碰到一个爱好文艺电影的文青女青年,更糟糕的是对方问的问题很棘手。

老实说,每家影院拿出一个影厅长期放映文艺片对他来说不是难事,以他的身家也能承受的起损失,但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说是为了让更多观众看到,这根本站不住脚,影片下映后,观众大可以在网上观看。

而如果说是为了扶持文艺片,且不说他自己的力量极其有限,对于改善文艺片的艰难局面无异杯水车薪,他不可能每年亏损做这样一件在他看来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

这点尤为重要,谁的钱都不是刮来的,他也不是钱多的没地方烧了,他每年用于修建学校等慈善项目的费用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并没有被目前国内拍摄的那些文艺片所打动,诚然贾樟柯等人的文艺片无论是关注社会现实还是边缘人物的题材,都有不错的呈现,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然而在他看来,国内拍的好的文艺片简直少的可怜,文艺导演们讲情怀,讲艺术,将思想,太过追求影像上的艺术性而忽略叙事结构等问题,连一个简单的故事都讲不明白,这样的电影是好电影吗?

至少在他的认知中,这不是一部好电影,林雨泉一直信奉一个道理。好的电影是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但这两年他看过的几部国产文艺片却无一做到这点,故事性和节奏的问题让人很难有观影的欲.望,又怎么打动观众呢?

其实文艺片并非不能拍的好看、好玩。欧美便有不少文艺片在讲艺术的同时,把电影拍的很好看,继而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在这方面,目前国内的文艺导演中大概只有张艺某能做到。而香港的陈克辛和许鞍华两位导演也做的不错,把商业和艺术结合的很好。

在创作《海洋天堂》时,他对薛晓路的核心指导理念就是,不要刻意煽情,在写实性的表现自闭症患者的生活时,融入一定的趣味性,首先要让观众有观看的欲.望,继而在观影中被触动,然后传递正能量。

如果你连这点都不到,那么你在选择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时。就应该对电影的目标有清晰的判断,或许这样的电影能在国外的电影节拿奖,但你别想指望在院线收获好的票房,更不能因为票房不好就指责院线排片,指责观众审美问题。

林雨泉当然要知道对


状态提示:第四百八十一章 专访--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