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猛卒>第六百七十章 巡视考场

王志和心中一惊,他连忙问道:“难道是.....晋王府?”

韦纶缓缓点点头,“我接到了二叔的来信,他告诉我,这批买船的人是郭宋派出的特使,让我帮助他们,我父亲也写信给我,让我全力相助他们。”

韦纶的二叔就是蒲州刺史韦清,他父亲是韦氏家主韦涣,前朝廷的尚书右丞,现任唐朝的刑部尚书。

韦纶还有个堂叔韦皋也在南唐出任剑南节度使,权位极重。

其实中原很多州县官员都和成都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朱泚也没有办法,他实在无人可用,只要这些官员老老实实做官,替他管束好百姓,他也不会自找麻烦。

王志和的心有点乱了,很明显,韦氏家族已经全面倒向太原,但杨氏家主却没有写信告诉自己,这倒不是杨家效忠朱泚,朱泚这种乱臣贼子,没有世家愿意效忠他。

杨家没有写信给自己,只说明了一点,杨家在太原的存在感太低,他们不知道买船这件事。

他低头沉吟半晌道:“能不能等我两天,我写一封信去请示一下家主。”

韦纶苦笑一声道:“我就实话实说,这批船只今晚就必须走,我已经得到消息,韩刺史明天要来陈留,虽然他不是为了船队之事而来,但他肯定会关注到这批船只,到时就麻烦了,我心急如焚,所以今晚来找县君。”

王志和又想了想,其实杨家准许自己师父去太原出任国子学博士,站队就已经很明确了,这件事自己可以先做,然后自己再禀报家主。

不过明天韩刺史来,自己又该怎么交代?

韦纶仿佛明白王志和的想法,他从怀中取出了县丞之印,放在桌上,“我来承担一切后果,如果韩刺史问起来,就说是我擅自带船去了江淮。”

王志和吃了一惊,“你要弃官?”

韦纶点点头,“我去太原,应该也能混到一官半职。”

王志和心中有点苦涩,这样一来,献船的功劳不都是他韦家的了?

他只得默默点头,“你连夜带船走吧!那份文牒我就不批了。”

韦纶站起身道:“请县君放心,我一定告诉晋王殿下,这批船有县君的功劳,是杨家在后面支持!”

王志和心中大喜,连忙起身深深行一礼,“贤弟肯这样说,杨家一定感激不尽!”

.........

十一月中旬,从中原过来的数千艘槽船陆陆续续抵达了太原,最后一支漕船队伍有一千三百艘,是从陈留县过来,押船之人正是辞官北上的陈留县丞韦纶。

码头上,郭宋率领大批官员前来参观船队盛况,汾水江面上停满了密密麻麻的漕船,这些漕船都是五百石的货船,用铁链一艘扣着一艘,可以连绵数十里。

郭宋指着最后一支船队笑道:“那应该是盐铁监的船队,船身上还有白色的‘税’字,当年我就押送过这支船队,还记忆犹新!”

这时,潘辽把韦纶带了上来,对郭宋笑道:“这位年轻才俊便是陈留县丞韦纶,蒲州韦刺史的侄子,为了给我们送船,弃官北上。”

韦纶连忙行礼,“卑职参见晋王殿下!”

郭宋听潘辽说过此人,韦氏家主的嫡三子,进士出身,做了三年主簿,又做了两年县丞,出身好、起点高,底层经验也丰富,更关键是胆识不错,会抓住机会,是个可塑的大才。

“能把一千三百艘盐铁监的漕船拐来,韦公子立下了大功!”

“回禀殿下,大功是陈留县令王志和,是我们两人共同策划,卑职走了,他却留下承担风险,他才是首功,卑职心中惭愧。”

居功不骄,郭宋更加欣赏了,他沉吟一下问道:“这个王县令是什么背景?”

韦纶解释道:“王志文是弘农杨氏的门生,他也是得到了杨氏家主的嘱托,他师父是太原国子学博士周偓。”

郭宋点点头,“这个人我记住了。”

他又令人带韦纶去馆驿休息,韦纶行一礼,跟随官员走了。

潘辽看出郭宋很欣赏这个韦纶,便笑道:“要不先安排他在天策府做几年参军吧!”

郭宋想了想道:“让他出任白虎堂通事判官,过几年再放他为州官。”

白虎堂是天策府的机要之地,负责审核国相府颁布的各项政令。

长史潘辽和各部司颁布给各州的政令不一定要郭宋批准,普通的政令一般就会直接颁发,只有重要的政令才要报郭宋批准后颁发。

军队也一样,很多军务方面的普通命令是录事参军张裘安和六曹参军直接下达,但重要的军事命令也必须由郭宋批准。

但哪些军政命令为普通?哪些军政命令为重要?负责审查政令的机构就是白虎堂,白虎堂内由主判、判官、参事、从事等官员组成,主官叫做白虎堂主判,下属三名判官,一名军事判官,一名政事判官,一名通事判官,参事和从事则负责抄录、整理文书。

另外郭宋下达了命令也是先到白虎堂,白虎堂要进行合规性审核,郭宋下达的命令不能和自己定的规矩相矛盾,然后白虎堂留底后,再抄送给长史、司马以及各部,如果发现和现有规定冲突,则要把命令退回去。

目前白虎堂的主判是沙州刺史刘梓,三个判官还缺一个通事判官,郭宋正在物色合适的官员,正好他比较欣赏韦纶,便让他出任通事判官。

白虎堂判官相当于朝廷官员体系中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审核旨意,权力很大。

随着数千艘船只到


状态提示:第六百七十章 巡视考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