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就是额部全涂,如同《咏篙水溅妓衣》诗中所描述,满额鹅黄金缕衣。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舞媚娘》诗描述,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咏歌姬》诗曰,薄鬓约徽黄,轻细淡铅脸,都是指这种涂法。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奉和咏舞》诗里写过举袖拂花黄,《木兰辞》中又有千古名句,当窗理云鬓翡翠帖花黄等,都是指的这种饰物。严格说来,它已脱离了染额黄的范围,更多地接近花钿的妆容。那时候的女子,除了贴额黄之外,还会在眉心点圆点,叫做花钿。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等制成花形,蔽于脸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其实也就是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在唐代,花钿除圆形外,还有种种繁复的形状。花钿,是将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来尝暂去。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从出土传世文物图像材料所见,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古代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笑靥。相传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和喝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太医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留下斑斑红点,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为娇媚,很快宫廷、民间就兴起了丹脂点颊,而且流传到后世。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即在形容这种妆饰,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面靥在唐朝时依然风行,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从南薰殿旧藏的几位宋代皇后像中可知面贴花钿在宋代犹有余风。制作花钿是将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也是十分丰富。”


状态提示:第445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