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领袍最初为直袖或者箭袖,并且作为常服穿着。到了后来,则发展成为了礼服,官员也穿着较多。形制也发展成了大袖,并有朴子或者各种莽、麒麟等纹样。除此之外,文人在宋明时期多着白色黑边的圆领襕衫。此款形制为不开跨,并下摆横加一梁,以示对祖制的尊崇。早期圆领袍的领型分为四种,无领,微立领,宽领,立领。圆领袍衫也称袍衫、上领袍,袍为夹衣,衫则为单衣,后来被统称为袍。这种袍服的左右襟在胸前交叠掩合后,以衣带或纽扣将衣襟上提至颈部,固定在颈一侧,配合适当的裁剪形成一个圆形领口,这种闭合方式与前代汉服的交领右衽迥异,将人体遮挡的更为严密,增强了对风沙的抵御作用。圆领袍最早出现在商代,汉代随着服饰逐渐统一,圆领袍作为内衣穿着在汉代的壁画和人偶中,发现有在人物里面穿着圆领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认为是套头衫,但也间接说明了汉族在汉代就有了圆领形制服饰的穿着情况。应该是在当时主要是作为内衣穿着。在经过南北朝之后的隋朝,圆领开始正式成为常服,其中以唐朝为盛。圆领的方便、舒适不言而喻,于今也一样流行。但即便是今天,圆领衫也被称为休闲服,很难成为正装。与此相反,在南北朝时期,圆领式样的袍衫,却成功融入汉服体系,且在唐代被固定下来。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传世名作《步辇图》描画了这样一个场面,那就是贞观十五年,吐蕃禄东赞前往京都长安,迎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接见了他。画面右侧坐在步辇上的事唐太宗。左侧站立三人,中间一人戴毡帽、穿锦袍,乃是吐蕃使者禄东赞。另外两人为唐朝官吏。画中人物都穿着窄袖圆领袍,连皇帝也不例外。唐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长孙无忌又议,服袍者下加襕,绯、紫、绿皆视其品,庶人以白。隋唐士人遂以圆领襕衫为上服。在这一时期,圆领袍发展出了两类,一类是开骻,即两侧开叉。一类是闭骻,在下摆处横加一条,以显示追寻祖制。而在脖子处两侧有布扣,然后在如下一点的位置,也会有布扣,总共4处布扣。然后在腰部穿上蹀躞带,头上带上幞头,下穿中裤,以及靴子,内穿圆领中衣,这样就是一套标准的圆领袍全套。唐朝正值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的日本,这时期日本尚未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的圆领袍和汉服的几乎无异。要到后面的平安时代,即国风文化世代,日本才开创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律令制下的中央官制以二官八省为基本体制。君主在天皇之下,置有担当朝廷祭祀的神只官与统括国政的太政官。”


状态提示:第478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