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己为物,以物为己。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酉阳杂俎》谓海翻则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阳燧(sui),是一种凹面铜镜,镜面呈抛物面,古代用以聚集阳光取火,其原理与现今的抛物面太阳灶相似。碍是阻碍的意思,文中指光的聚焦处,即凹面铜镜抛物面的焦点。格术为古代的一个数学术语,由沈括在这条笔记中最早明确提出,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解释的话,大致相当于几何光学。臬,是指船上用来支撑橹的小木桩,即力学上的支点,将摇橹的力往相反的方向作用于水而产生推进力。碍,是阻碍。这里的碍是一种比喻的用法,即力通过支点后作用于相反方向,用来进一步说明光通过凹面镜焦点的反射情况。鸢(yuan),是老鹰,猛禽的意思。窗隙所束:被窗户缝隙所束,文中指光线透过窗户细缝,与光线透过小孔成像的情况相似。洼,为凹陷的意思。迫,是指靠近。腰鼓,是指古代一种中间细、两端对称的鼓,这里用腰鼓以细处中心对称的情况来比喻阳燧焦点与光线反射的关系。麻菽(shu),是芝麻、豆子。菽,是豆类的总称。着物,是加于物上的意思,文中指将可燃的东西放到凹面镜的聚光点处。着的意思是加于……之上。岂特,是岂止的意思,不只是。特,是只,仅,独的意思。然,是如此,这样。鲜(xian),是指少。易,为换,改变的意思。《酉阳杂俎(zu)》,是唐代段成式所撰,20卷,《续集》10卷,以内容广博而着称。段成式(约803—863年),字柯古,晚唐邹平人。海翻则塔影倒,出自《酉阳杂俎·卷四·物革》。原文为,咨议朱景玄见鲍容说,陈司徒在扬州,时东市塔影忽倒。老人言,海影翻则如此。全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用阳燧照物体都是倒立的影像,是因为中间有障碍的缘故。算学家说这叫做格术。譬如人摇橹,作支撑的小木桩成了橹的障碍一样。像老鹰在空中飞行,它的影子随着鹰飞而移动,如果鹰和影子之间的光线被窗孔所约束,那么影子与鹰飞的方向就相反了。又像窗孔中透过楼塔的影子,中间的光线被窗孔所约束,也都是倒垂,与阳燧的情形一样。阳燧的镜面是凹陷的,当一个手指靠近镜面时,像是正的;当手指渐渐移远到某一位置,像就不见了;超过这一位置,像就倒过来了。那个看不见的地方,正如窗户的孔、架橹的木桩、腰鼓的腰成了障碍一样,物体与像相对,就成了摇橹的情形。所以举起手来影子就越向下,放下手来影子就越向上,这应该是可以看得到的。阳燧的表面是凹陷的,对着太阳照,光线都集中在内心。”


状态提示:第666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