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司马光不懂经济的人,他本人才是彻头彻尾的经济盲。根据计量史学的研究成果,在工业革命以前,全世界范围内人均gdp和总gdp的增长都是极为缓慢的,几乎是几百年才能看到比较明显的增长;比如根据管汉晖、李稻葵的研究,明朝gdp年增长率仅为0.29,明朝人均年收入几乎没有变法,维持在人均391公斤小麦这个数量级上。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工业革命以前,任何所谓的经济改革都是变着法从老百姓兜里掏钱,想方设法压榨老百姓,王安石变法也不例外。农耕时代任何以增加政府收入为目的的经济改革,这个改革的实质就是加税。王安石搞免役法,赚钱赚到神宗都觉得税敛甚重,反过来还是王安石来安慰神宗陛下以为税敛甚重,以臣所见,今税敛不为重。神宗死的时候,免役钱已经积累了多少呢?苏轼称行之几十六七年,常积而不用,至三千余万贯石,而免役法的坏处,苏轼也说到了免役之害,掊敛民财,十室九空。。。所以,司马光主张的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此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这一观点,在工业革命以前,就是经济学真理。司马光反对王安石搞新法,事实上就是反对王安石从老百姓兜里掏钱,不管司马光动机如何,但,司马光的主张无疑对老百姓是有利的。我看那么多骂司马光的人,我就在想,谁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司马光这件事情上看,人民眼睛都是瞎的还差不多。《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立志要写出一部内容有之用,形式有简明扼要之长的通史。他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将自己编成的从战国到秦亡这一段历史的编年体《通志》八卷进呈英宗,得到英宗的赞赏和支持。英宗鼓励他继续编下去,给他配备了几名得力助手,专门设置了书局,并赐书名为《历代君臣事迹》。第二年,神宗继位,以其所编具有之意,又新赐书名曰《资治通鉴》。司马光前后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在神宗元丰七年即司马光去世前两年,将编好的《资治通鉴》全书呈报神宗。元佑元年九月,司马光病逝;同年十月,宋神宗敕命将校定的《资治通鉴》书稿予以刻印。可以说,司马光倾其毕生精力,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部巨着。他在《进书表》中称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实属记实之辞。。。”

说到这里,荆扉停了一下,才继续说道:“《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逐年记载了发生的大事。除采用正史资料外,还博采杂史222种以上。书中记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而不乱。”


状态提示:第845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