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恐怖悬疑>明末之兴汉>521.一举多得(求订阅,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p>

而且以鲁若麟的强势,朝廷反对就不禁止高利贷了?真要是那样鲁若麟就不是鲁若麟了。

想到这里,钱谦益心中的一股气顿时丧了个干净,马士英和高宏图他们也是一脸苦涩。

这内阁阁老是越来越做得没有意思了,看似位高权重,其实根本没有多大的权力。整日操心的都是如何让朝廷活下去,还要担心哪天鲁若麟发飙将他们一锅端了。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的就是如今的情况。

钱谦益意兴阑珊,有气无力的说道:“事关重大,还是让朝臣们议一议吧。”

又是一手和面团的功夫,但是陈新甲并没有失望,因为安国军还有后手。

果不其然,在随后的朝议中,因为高利贷涉及到太多官员的利益,毫无意外的被搁置了。

如果不是忌惮鲁若麟,其实结果应该是不通过才对。

不过百官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安国军的后手早就发动了。

舆论宣传一直是安国军的强项,陈新甲在内阁提出意见之前安国军的宣传机器就已经开动了。

说书、戏曲、演唱,甚至从安国军那边传过来的话剧齐上阵,说的都是因为高利贷而发生的一件件惨事。

这些贴近百姓生活的艺术创作,很快就引起了百姓们的共鸣。而在其中扮演反派的,无疑就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世家大族们。

在这些艺术作品中,那些世家大族们利用穷苦百姓缺钱救急,又不懂算学,借出的高利贷利息高得离谱。而且里面还有各种陷阱,基本上借钱的百姓根本还不清,甚至越还欠得越多。

最后这些百姓落得的下场基本上是永远沦为债主的奴隶,就这已经算是比较好的。更多的是倾家荡产,卖掉妻子儿女都不够还债的,演出一幕幕人间悲剧。

面对这种情况,官府从来不会站在百姓这一边,反而是大户们强有力的帮凶。

正是因为这样的惨事太多了,百姓们对高利贷是谈虎色变,不到生死关头根本不敢找大户们借钱。因为即使借钱渡过了难关,更大的可能是子孙后代都要交代进去。

所以很多百姓宁可生病时没钱医治死掉,也不会去碰高利贷。

很快,整个江南形成了批判、唾弃高利贷的风潮,那些放高利贷的家族无论以前的名声有多好,只要沾上了高利贷一律被打上丧尽天良、为富不仁的标签。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世家大族之所以有影响力,靠的就是名声和实力,其中名声尤为重要。

大户们能够驱使百姓,让百姓听从,靠的就是好名声。现在安国军把高利贷与坏名声捆绑在一起,大户们也不得不随之做出一些改变。

以前都是那样放高利贷的,百姓们也习以为常,认为是自己命不好。现在通过安国军的宣传,百姓们才发现其中有那么多的阴私手段,看向放高利贷的大户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同时在宣传中,鲁若麟为借款制定的利率标准也在不知不觉中传开了。那些急于挽回自己名声的大户们立马宣布以后借款利率都按照鲁若麟制定的标准来,还款已经超过本金的借款全部作废,算是挽救了不少的人气。

这个时候,所有压力都落到了朝廷身上。

朝廷反对为禁止高利贷颁布法令这件事情,已经在有心人的操作下传遍了江南大地,原本就名声不佳的朝廷顿时变得臭不可闻。

朝廷是那些黑心大户们的保护伞,是协助黑心大户们欺压百姓的帮凶,百官自身就是大高利贷主,这样的传言不绝于耳。

自身生活困苦,百姓原本就对朝廷不满,有了安国军暗中推波助澜,百姓们都将自己的怨气发泄到了朝廷身上,更加动摇了朝廷的统治基础。

被逼到悬崖边上的朝廷不得不紧急通过了高利贷违法的律令,试图以此来挽回岌岌可危的民心。

可惜的是,百姓们并没有将此当做朝廷的功劳,反而认为这是安国军为他们争取来的胜利。

作为邪恶的反派,朝廷在正义的安国军铁拳下不得不屈服。这就是百姓们的想法。

可以说,安国军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操作,不但成功实现了鲁若麟的目的,还打击了朝廷的信誉与威望,进一步树立了安国军为国为民的良好形象,可谓一举多得。

有了朝廷的正式法令,安国军打击起那些高利贷来毫不手软,短短时间之内,江南安国军统治地域高利贷彻底的销声匿迹。即使再胆大的大户也不敢以身试法,因为安国军的惩罚非常非常重,远远不是高利贷的那点获利可以相比的。

至此,江南安国军统治下的百姓们摆脱了沉重赋税和高利贷两座大山,并且很多穷苦百姓通过安国军重新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

解除缚束的百姓们生产积极性暴涨,可以预见到下一个收获季物资产出会增加许多。

在安国军的连番操作之下,江南百姓的民心已经转移到了安国军和鲁若麟身上。

不要小看人心的作用,当鲁若麟真正替代朱明时,民心所向会使得一切水到渠成。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鲁若麟和朱媺娖的婚事也到了举行的时候。

朱慈烺和朝廷急需这场婚礼展示与鲁若麟的亲密关系,来提升跌到谷底的声望。同时有了这层关系之后,鲁若麟想要对朱慈烺下手就会多一丝顾忌。最起码,真到了紧要关头,是不是亲戚可能就关系到能不能活下来。

鲁若麟则是


状态提示:521.一举多得(求订阅,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