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梨园秋>第八十二章 生意兴隆

城东瓦舍,鹏程社勾栏。

一个观众看了一眼水牌,好奇问道:“今天还演三国戏么?神亭岭,讲什么的?”

前场招呼的魏丑儿早已驾轻就熟,笑道:“还是三国戏,神亭岭,东吴少年立志,孙策酣战太史慈。”

那观众听了,显然很感兴趣,问道:“有打戏?”

“有打,有打。”

那观众眼前一亮,鹏程社的打戏可是漂亮,今天他有外地朋友来临安,正好看这戏。

“来两张票。”

“请去那儿排队。”

那观众一看,才是清早,勾栏外排队买票的人就已经许多了。也没办法。他知道鹏程社三国戏的票一向卖的快,如果再晚些,只怕就只剩下午的票可买了,连忙叫小厮去排队。

鹏程社勾栏外买票队伍远远排出,都挤到了路中间,上早班的鹏程社艺人看着这场面,各各昂首挺胸,走路都精神了几分。

三国连台本戏正式开演之后,过硬的质量直接震惊了临安的戏迷。

大家原本还以为鹏程社在报纸上的广告是吹牛,没想到鹏程社真的连演起三国戏,每隔一天就出一场新作,大家算算三国的长度,这不得连演个一百多出?太恐怖了,白鹏飞的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

而且鹏程社的三国戏经过了大量改编,把原本《三国志评话》的故事改的更加精彩,人物元更加深刻。特别是所塑造的刘关张、曹操、诸葛亮等人物,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了戏迷的一致好评。

有人说白鹏白鹏飞可不是乱改的,他的三国故事几号全部根据《三国志》中已有的内容附会改编,比起此时流行的《三国志评话》还要更符合历史,白鹏飞这是有备而来。

所带来的后续影响显而易见,临安这时已经有了五六份站的上台面的报纸,其中大多数都出了专栏讨论鹏程社的三国戏,甚至有一家报纸的一位专栏作者开始每期在专栏中追评鹏程社的三国戏,从剧情讲到历史,从剧本聊到演技,所讨论内容深入浅出,显然作者的历史积累和戏曲水平都相当不错,也引起了读者很好的反响,直接带动该报销量冲破一千,连白鹏飞都每期追看他的戏评。

当然,白鹏飞不会承认他主要是为了看人夸他。

随着鹏程社演出的持续,追看的观众越来越多。一出戏就上三场看不到就没有了。

自打三国连台本戏登场,鹏程社已经连挂一个月“客满”牌,五百多人的勾栏,场场客满,已经创下临安勾栏中的记录。所带来的影响就是鹏程社的班底现在出门都自觉有底气了。

三国戏普遍很长,一场往往有六出以上,白鹏飞按出卖票,平均票价达到六十文,一天两场,三国连台本戏演出,鹏程社勾栏的月流水居然达到恐怖的一千八百两。

白鹏飞着手对于戏班进行改革,现在已经分出了魏丑儿管理前台,庄有顺管理后台,钟元负责科班教习,白鹏飞抓排练的基本框架。

对于鹏程社原本的四十多个班底,白鹏飞组织了考核,只要能力到达要求,他就酌情给他们戏份。这几天他又吸纳了一些搭班小艺人,基本都是有登台能力,但名声普通的角色,都愿意跟白鹏飞签约做班底。

一番招人,鹏程社进一步扩充到六十人规模,能登台演出角色的艺人十几个,生旦净末丑都有,其中每场拿包银的艺人八个,其余全部拿工资。

白鹏飞决定采取的戏班组织方式,类似前世于大片场时代的香港邵氏公司,整个演出的班底都由鹏程社自己的演员挑大梁,最多外请几个能唱的演员,名家请的很少,所以往往是戏出名,演员不出名,这样可以快速安排演出,降低演出成本。

随着排练越来越熟悉,鹏程社适应新戏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分班轮换后终于达到一天两场,两天一出新戏的演出频率。

排练过程中白鹏飞发现罗贯中却实很有导演天赋,只跟他学了几天就能马上上手,现在已经可以独立指导排戏了。而且他对于三国的理解比白鹏飞更深刻,排出的效果居然比白鹏飞依照前世记忆复现的效果还要好。

随着排练进行,罗贯中也看了白鹏飞写的剧本,对他的创作能力同样佩服不已,多次夸奖白鹏飞对于三国的理解和改编实在太厉害了白鹏飞自己知道这些三国戏底本基本都是《三国演义》,正主的夸奖弄得他也难得的老脸发红。

整个戏班运转顺畅,白鹏飞也不吝啬工钱,他给班底的工钱比临安同行高了一倍,即使这样,因为没有请太多名家搭班,六十多人的班社一个月也只用发四百多两工资,一个月演出的净利润达到一千两。

这也是因为白鹏飞的剧本全部自己操刀,换到其他班社光一个月十几场戏的剧本费就要八百两以上,利润自然大减。

除了给达买住的分红,剩下的钱白鹏飞都要拿出来给冯相喜,他当初买班社才拿了一千五百两,剩下四千五百两还没还完呢。

这一阵子白氏书坊也很忙。

因为三国连台本戏每一出的演出场次都不多,不用担心剧本被人看会,所以白鹏飞怕发行了剧本版会被剽窃,于是只发行每出戏的小说版,这样既可以依靠戏曲的热度卖书,也可以防止三国连台本戏被别的班社学去

连台本戏的小说版最早由白鹏飞自己执笔,后来罗贯中找到他,表示自己对于三国故事很感兴趣,想试着写一下三国小说。

白鹏飞自然答应,罗


状态提示:第八十二章 生意兴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