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了府衙那百两银子的花红悬赏,去郑家报了信,只是前情后事一一俱都铺排开来,便可看出,这也算不得什么,俱是郑钧夫妇做在了前头,若不是郑钧念着同袍之义,把自己的银两送与同袍家眷,便惹不来清歌母女,若是当初郑钧只把清歌母女赶出去,人其自生自灭,清歌必然不会念着郑家,郑钧帮着清歌母女要回了被强借去的银钱,敲打了李氏族长,才使得清歌母女用那些银钱买了田地,招赘了夫婿,并靠着自己的针线手艺把日子过了起来,这才能在去府城交绣品时看到瑶光的画像,因感念于郑家的恩义和不计前嫌的帮衬,才忍住了府衙那百两花红悬赏的巨大诱惑,跑了几十里路,去了郑家报信,才有郑钧的事先安排,远远的避开了祸事,这因果循环,一啄一饮之间具有报应,只盼在边关能够挣出一份前程,也将报应赋予那该杀的畜生身上。

其实郑钧和瑶光坐下的好事远远不止清歌一件,所得的福报也远远不止清歌一人,许多年后,新安村郑家的学堂越办越大,养着学堂的田地也从二十亩增加到了三十亩,到最后在别处特特置办的一个百十亩的田庄,郑家的宅院也在原先的基础上几经添盖成了占地二十余亩,闻名潞州的民间书院:郑家书院,慕名前来求学,教书的学子先生大儒们不知凡几,整个新安村也因此得利,不仅仅靠着书院富裕了起来,而且还因着村里无人不识字而远近闻名,李家兄弟四人更是三人考了科举入了仕途,一家子在京城相遇,重聚,而新安村里,直到许多年后,还有老人们人向小辈们讲诉郑家对于整个新安村的恩义。

这些都是后话不提,直说郑钧一家在小镇上修整了月余,直到瑶光出了月子,才不紧不慢的赶往边关。


状态提示:第54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