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穿越重生>大宋一品驸马>第113章 震京师

一缕阳光透过宫墙照进了大殿。

可却带着一丝冷风。

大殿上的群臣对柳味提出的科举改革制度议论纷纷。

“锁院制度不错,以前只是让出题的考官幽禁起来,可主考官对于考题也是知晓的,将主考官、副主考官也幽禁起来,这样考题才不会泄露。”

有大臣表示对锁院制度的赞同,而主考官沈义伦也没有反对,这些天来他被那些书生弄的寝食难安,如果幽禁在贡院之中,倒少了这些麻烦。

只是对于弥封制度,很多大臣都是不赞成的。

朝中很多大臣谁每个亲戚朋友的晚辈要参加科举考试啊,谁没有几个得意门生啊,他们身在朝堂,就算不是考官,可有这一层关系在,他们的晚辈、门生就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可如果弥封起来了,谁知道谁是谁?

如此一来,他们仅有的一点特权也没有了,所以他们反对。

“圣上,锁院制度我等是赞成的,可这弥封制度绝对不行,科举考试是为朝廷选拔人才,可也要看一人之品行,如果一个考生平日里的品行很差,可考试成绩却很好,我们是否要录取他呢?糊名之后,我们那里知道那个是他的文章,若真录取了这样的考生,于我大宋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吧?”

“没错,这样的考生若是入了朝堂,指不定又是一奸臣、谗臣,这样的人,如何为朝廷效力?”

薛居正最先站起来反对,而他站出来后,魏王的一些人便也纷纷出列附和,魏王要靠这次春试为自己积蓄力量,如果糊名的话,那一切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而此时的魏王对薛居正的话很满意,如果一个人品性很差,你能录取他,让他当官吗?在地方他有可能欺压百姓,在朝堂他有可能妨碍国事,这样的人,你录取还是不录取?

除去魏王的人外,朝堂上一些其他大臣也是反对的,而他们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他们不信自己的门生、晚辈因为弥封制度而名落孙山,只有知道谁的卷子是谁的,他们才安心。

可晋王的人却没有一个开口。

不管怎么说,自从苏另看那一番话后,晋王已是将局面看开,只要有利于大宋今后的发展,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他也要支持科举改革,而在晋王看来,弥封制度对于科举、对于考生来说是最为公平的,一切全凭本事。

如果一个人只是因为身份而入了朝堂,要他有何用,只有有本事的人,才能够入朝堂,才能够为国家出谋划策。

弥封制度一出,谁想进士及第,都必须靠自己的本事。

赵匡胤坐在龙椅上有些犹豫,他的心思跟晋王一样,是支持弥封制度的,可他也清楚,弥封制度让很多官员的门生失去了凭仗,如果没有人能够说出好的理由来反驳,他这个皇帝要支持弥封制度也是困难的。

所以在朝臣议论纷纷表示反对的时候,赵匡胤将目光投向了柳味。

“柳驸马,此制度是你提出的,你可有好的理由?”

柳味颔首,道:“回圣上,刚才薛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一个人为官,除了能够明察秋毫外,品性也很重要,一个人的品性很差,又怎么能当好官?”

众人一愣,带着三分欣喜和三分不解,他们不明白柳味怎么突然支持起薛居正来了?既然支持,又何必提出弥封制度?

而就在众臣不解的时候,柳味继续说道:“只是薛大人说的又没有道理,靠以前不弥封的考试考上进士的书生,就没有品性差的吗?人性是复杂的,有的人更善于隐藏,但更多时候,人最容易受环境影响,也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人之品性是很难断的,若早知一人品性很差,就算用了弥封制度,那人也难在朝堂为官,难道圣上明知那人品性很差,还会用他吗?所以薛大人刚才所言品性的问题,其实是多虑的。”

柳味的话说的有些绕,以至于他说完很久后朝堂上的人才终于明白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个人的品性是早被人知道的,那么他考上进士也不会让他当官,剥夺他进士的资格也是一句话的事情,如此一来,薛居正的担忧也就成了空。

而就在众臣明白柳味刚才那句话的意思后,柳味又继续说道:“人的品性是可以改变的,好人有时也可能变成坏人,可坏人也有可能做好事,只要朝堂的风气正,那些品性本来差的也难有作为,也可能因此有所改变也不一定,拿品性这种模糊的东西来反对弥封制度,臣下是觉得不妥的。弥封制度最主要的就是公平,他让天下寒士的心中有了希望。”

柳味一番话罢,整个朝堂都安静了下来,而那一句让天下寒士都有了希望,更让他们震撼。

在他们没有入朝堂的时候,有不少也是寒门子弟吧,他们能当官,很多都是因为五代之乱的缘故,如果是升平之世,他们能当上官吗?

就比如说丞相赵普,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可若真说起来,还是因为他读书少的缘故,在他没有投靠赵匡胤之前,他也是个寒的不能再寒的寒士。

他们都能明白寒士想要成功想要入朝堂的艰辛。

赵匡胤在柳味说完这一番话后,便决定采取弥封制度。

采取弥封制度后,誊录制度也就顺理成章的得到了支持,而别试大家也没有意见,因为大家都很清楚,虽然明里看来,官宦子弟比普通考生要多考一场以示公正,可只要将官宦子弟的卷子放在了一起,那些


状态提示:第113章 震京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