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都市现代>戎州往事>第165章 兰菊不同时 春兰秋菊

第三十三章:兰菊不同时

四、春兰秋菊

李轼少年时跟老师学画,常去老师家看画有时也跟老师到老师的朋友家看画

有一次在老师的朋友家看到一幅画画面简单,几丛菊花怒放枝头,下面飘出几笔兰草,题的字是:“春兰秋菊不同时”他问老师,春兰与秋菊本来就不在一个季节开花,这画是啥意思?

老师说这句话是鲁迅一首诗的最后一句,全诗是“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老师说鲁迅这首诗题目是《偶成》,啥意思不太好懂,意思有好多种说法一说是指当时文坛的衰败,二是说当时文坛上不同派别的斗争还有其他的说法画家借用这句话点题,也可以表达很多种内涵,这要看画家内心是咋想的可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可以是各领**于不同季节;可以是各擅其美,兰花清雅,菊花清丽,又有共同的清香

老师接着说,这种题材的画,自来就有很多,兰花在幽谷中不废芳香,菊花能在野外凌霜绽放我以为这两种花草都有君子风,却不能在生活中同时领略到它们的美,画家把它们绘在一幅画中,让人能同时目睹这种美,这就是艺术不同于生活的地方

那时,李轼还小,对鲁迅的诗也不甚了了,听老师那样解释后,只是频频点头,觉得老师说得很好

到李轼成年后,他的想法就不一样了春有兰,夏有荷,秋有菊,冬有梅,犹如花中四君子四时不同,皆有领芳者,这正是造化之奥妙处,何须汇于一堂犹如牡丹,花形硕大富丽堂皇,色彩艳丽如霓裳,姚黄魏紫,是夺人眼目,享有“国色”之誉兰花花形很小,貌不惊人,却能香飘四野,清香冠天下,有“天香”之喻牡丹花艳而无香,兰草花微却以香为胜,这正是造化公平之处作为画,如何处理,只是画家的一种表达而对自然界中不同的花,还是让它们自由生长为好作为人,远比其他生物复杂,如果一定要按统一的模具来浇铸,那就有悖于社会进步的原理多样性才是人间正道,任何人的思想都只是人类思想的一部分,无法覆盖也不能取代其他人的思想

厅里的灯光也照亮了天井,坐在厅里可以看到天井一角,那花盆中的菊花虽然深秋还能绽放,但到了冬天就只能凋谢那盆深绿的兰草,别看只有细细的几条长叶,却是生气盎然,再过一个多月,就又该飘香

李轼想,这就是自然的安排,无须人为的干预

当今天吴敏慎跟他谈起教育人啊,培养人啊,他就从内心感到厌烦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思想,哪能像培育良种似地去搞

李轼想起当初跟童队长瞎扯的事那些大道理,有些他并不完全同意,有些他根本就不同意,但他也不敢公开去辩驳,一开口就会被认为是思想反动,没法正面回答,只能瞎扯跟吴敏慎说话,则不必有这些顾虑,以吴敏慎的阅历和水平,他是可以包容自己的想法的再说私下里摆龙门阵,作为父辈的他,也会不计较年青人的幼稚和**的言辞李轼觉得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伯父,说句出格的话你是长辈,书读得比我们多,经历比我们多,见识比我们多,难道你真相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说法?你不用回答我,这会让你为难反正我根本就不相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一套我跟吴能也摆过,吴能也不信的******说过工人是无产阶级,农民是半无产阶级,既然是要培养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为啥不让我们去受无产阶级的再教育,反而让我们去受半无产阶级的再教育?事倍功半,逻辑不通嘛工宣队动员我时,我就跟他这样瞎扯”

“李轼,你不用跟我爸这样说,他虽然是旧社会受的教育,但他相信社会的理念,国家、集体在前头,个人在后头在我爸这类干部眼中,像你这种人就是典型的个人主义”

“对,对,吴能说得对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中国的青年人,就是要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祖国的需要你看,50年代和60年代初,年轻人志在四方,国家一声召唤,年轻人就奔赴四面八方学校都组织你们看过电影《年青一代》《朝阳沟》,前者说的是大学生毕业到边疆去,后者说的是高中毕业到农村去,强调的都是这个道理个人服从组织这是党的组织纪律原则小李,你和吴能都是考虑个人得失太多,考虑国家得失太少这才是你们不愿意下乡的思想根源所以在工作单位上,我们强调个人一定要服从组织安排,而且要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老吴,你看你你不是说好跟小李摆龙门阵嘛,说一说的,你那领导口气又出来别人还敢跟你说心里话吗?”严青萍在一旁插话她刚才已经悄悄从内室出来坐一旁,听他们摆龙门阵她也听出李轼比她儿子还固执,一听丈夫的腔调高起来,怕李轼接受不了,忙打圆场

李轼心里一笑:这不是又讲上大道理了嘛个人服从组织这没有错,既然你参加了组织,当然应该服从这不算离谱,问题是不应该将它往所有人脑壳上套“文革“初还批判过**的驯服工具论,这又该咋个说再说,支援边疆也好,支援艰苦地方也好,跟下乡务农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有工资的,城市户籍的身份也没有改变,要是有这种门路,都争着去就是为了一份工作,李轼认识的几个人都奔**去了像钟益生也是属于这种情况,听他说去的地方也是很苦的

李轼想起


状态提示:第165章 兰菊不同时 春兰秋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