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迫命录>102 三策

第二天,一队一队的跑步声陆续把众人叫醒,王戎也早早起来了,看上去精神抖擞:“老弟,昨日的酒太妙了,老夫现在感觉神清气爽,似乎筋骨都健壮了很多。不过你的人一大早在外面跑来跑去干什么?这不还没吃饭吗?怎么像吃饱了撑的?”

“大哥,您是带过兵的,应该知道当兵体力很重要。”

“嗯?你在练兵?”

“也算不上,只是想有一点自保之力。”

“是啊,天下将大乱,老弟也算得上未雨绸缪。”

“天下将大乱?大哥为何如此说?”王戎竟知道天下将大乱?我是后世过来的,多少知道一点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历史,但王戎是怎么知道的?虽然说现在天下已经够乱的了,但比起后来的确是小巫见大巫。

“观朝堂之上,人人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闻乡野之中,百姓面黄肌瘦乃至流离失所,怎还看不出乱象?唉!老夫无力回天,只有寄情山水,独善其身了。”

“大哥所言甚是!小弟也是想在乱世中得一隅而安之,才给小白捐了个阴平太守,顺便安置一些百姓。”

“路上我也闻之一二,也是想知道这小白的主公到底如何打算,所以才一路相随而来,没想到我们有缘,竟然成了兄弟,哈哈。”

“不知大哥对我的想法有何建议?”

“阴平地势,易守难攻,不失为安身良地。但此地也有不少缺陷:一,山多地少,所以粮食耕种不足,十万人可自给,但再多恐无力自支;二,汉夷混杂,民风彪悍,治理不易;三,盗匪横行,官府少兵,故抵外敌易,平内患难。所以,事情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的,买个太守最多有其名,但难以有其实。”

“多谢大哥提醒,知道问题在哪里就好办多了。”

“哦?老弟可有对策?”

“基本上有了,无非是剿匪、安民、发展经济三策。”

“说来大哥听听。”王戎深深看了我一眼。

“首先说剿匪,小弟有两个方法,一是打击,一是招安。想来土匪也是人,八成原来都是平常百姓,没有活路了才当匪。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活路,化匪为民。当然有罪大恶极的,就只有用武力消灭了。

其次是安民,也有两个办法。权宜之计是制定法度,平息争斗,根本的方法则是教化,倡导独立平等、求同存异、互利互惠,彼此和平共处。

第三就是经济了,既然农业基础差,就多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等,要打破自给自足的封闭模式,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呃……反正是要多挣钱,有了钱可以到别的地方买粮食,这样就能养活更多的人。”

“老弟,”王戎有点感慨地说,“你这三策,我竟然没有完全听明白,不过正因为如此,我才感觉老弟或许能走出一条新路。”

“大哥,知易行难,我的这些想法说来简单,但做起来绝非一朝一夕能成。要人,要钱,还要有装备。所以如此一来,怕是赴阴平的计划得推迟半年左右了,真是计划没有变化快。”

“那倒也正好,我返乡这一来一回,大约也需要半年时间,到时候正好可以一起赴阴平。”

“不过大哥走之前,小弟还有一事麻烦大哥。”

“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只要大哥能做到的,老弟尽管开口。”

“我想请大哥陪我一起去拜访一下武都太守。”

“嗯?见他?要不是其舅父任征西将军,这个俗人怎有资格任一郡之长?”王戎有点不屑。

“我想就近暂时安置这些百姓,待准备充足之后再迁往阴平。”

“好吧。反正现在到处都是地广人稀,这一个郡多上个几万人也无妨。不过既然要见,就不是老夫去见他,让他来见我!”

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一个在内朝一个在朝外,王戎摆一下架子还真有情可原。

杨太守果然效率极高地赶来拜见尚书大人了,点头哈腰一口一个“太傅、太傅”地叫着。

“老夫不是太傅,只是太子太傅而已。”王戎淡淡地说,我也搞不清太傅和太子太傅有什么区别,猜起来应该是教老子和教儿子的区别吧,如此说来只要太子顺利继位,他老师的官职也会跟着升级。

“太傅有何吩咐,下官定效犬马之劳!”杨太守表着决心。

“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我这位义弟要在你郡内置些田地,日后还望你帮衬一二。”

“下官定全力支持!”杨太守满口答应,又对我拱手说:“没想到郭先生乃王大人义弟,下官此前失敬了,失敬了!”

我连忙还礼说:“杨大人太客气啦!在下日后定当重谢!”

“哎,我与郭先生一见如故、意气相投,说什么谢不谢的,郭先生才是客气了!不知郭先生看上了哪里的田地,只要下官力所能及的,一定尽快把那些小民迁走!”

“倒不劳杨大人大动干戈,我听说武都向南有一地叫平乐,有太平安乐之意。在下图这个地方名字吉利,想带人到那里垦荒占田,不需迁移百姓。”平乐在武都和阴平的甸氏道之间,但该平乐不是后世平乐古镇那个平乐,而是武都郡的一个县。

“好,郭先生但有所需,尽管吩咐。”

“不敢,不敢。在下只是觉得既然要在大人治下做事,应当征得大人的同意,所以不得不叨扰大人。”

“王大人面前,下官哪里敢当?我回府后即可行文,


状态提示:102 三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