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南宋英豪传>第一百章 变革年代
些新政策,孟九成也尽量改头换面,使其契合时代,契合民众的传统心理,尽量使民众少些惊异和猜疑。

在历史上,很多政策不是不好,而是在执行中出现问题。

毕竟,对于一个正常的政府来说,出台政策,以维护并保持社会稳定是关系到切身利害的,没有谁会故意引起社会的动乱。

但与民有利,或许便会与官僚和豪强的利益种突,好的政策便会被阴奉阳违,便会被曲意修改,从而成为害民之政。

说到底,还是吏治的问题。而这其中,又涉及到了人治和法治。

事实上,人治和法治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都希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即使是人治事实上导致了社会动荡不安,这也并不意味着,人治论者希望将国家搞乱,或者是一定想将老百姓置于死地。

所以,在法学和政治学中,法治是同人治并列的两种基本的治国方法。

既然是并列,那就不可能是优劣利弊如此简单明了,昭然若揭。只有在难分高下的较量中,法治相对于人治的优点才值得追求。

而且,既然是一种治政的手段,那么人治也不可能仅仅是为了维护统治者个人的权力。

即使是为了青史留名,为了自己的国家强大和具有影响力,一个领导人也不会在如此明显的选择之间选择一个对实现其政治抱负如此不利的治国方略。

追根究底,人治与法制论证根源还是要从人的“性善”、“性恶”说谈起。

就理论角度来说,法制更符合运动论,能够约束由于人思想的变化而做出的行为,因此,一个强大的国家依赖法制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即便孟九成是穿越者,也不敢自大到认为他剽窃的政策措施便一定能够适应这个时代。

社会结构不同,生产力不同,人们的思想水平不同,道德观念不同……

这些在政策制定和推出时,都是要必须加以注意的地方。也就是说,政策的先进与否,是与时代特点密切相关的,拿来就用,那不是睿智,而是愚蠢。

所以,孟九成在形势稍微稳定之后,便一直表现得很谦虚、谨慎,尽量与智囊或属下商议后再作定夺。

这样做,一方面是强调集体智慧,另一方面是使他的思路和别人的时代特点相结合。同时,这也是在逐渐摆脱人治的弊病。

“人治”者认为国之治乱,不在法而在统治者的贤能与否。

“文武之治,布衣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儒家的“人治”主义,过于重视人的特殊化、思想道德高度与自觉性,这种“贤人”政治的条件和基础显然过于理想化了。

人性善,还是人性恶,对于后世的孟九成来说,似乎不是什么纠结的问题。

毕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他见过了太多丑恶的东西。与其相信人的道德修养,倒不如用法律条文加以约束。

孟九成收起翻腾的思绪,提笔写道:“法者,非为人亡政息,亦非为短期之措,之初、之后,皆当遵照执行,是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至于宽严之度,法未颁布前可认真研讨,颁布后则绝无宽贷,犯者虽亲信无赦,是为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立法不同于推行政策,政策可依据情况不同加以废弃和修改,法律条文则是严肃的,长期的,绝不能朝令夕改。

至于以后,金口玉言、出口成宪地高高在上时,孟九成也不准备随意践踏。

这不是什么高尚,而是他考虑得深远,既是为国家,也是为自己,还是为自己的子孙后代。

…………..

孟九成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唯武器论者,因为在科学技术发展到巅峰,“精神原子弹”丧失作用的时代还远没有到来。

但能够拥有更好、更震撼的武器装备,他还是不会放过。

此时,在府院的空地上,一个圆形的大东西正缓缓飘起,离地已有一两尺的距离。

这煤炉到底还是有问题啊!孟九成估摸着加热的速度,看着蹲在狭小的吊篮里当苦力的家伙,正使劲地把风鼓进炉子,再通过出气口让热气喷进气囊里。

竹篾、绳索扎成骨架,涂胶的绸布作气囊,吊篮用坚韧的藤条编织,一个热气球便是如此制造出来的。

孟九成早就有这样的想法,特意画了图纸,交给下面研究制作。

正如很多发明不是受制于技术,而是局限于思路一样,热气球这个孔明灯的进化变种,终于是被鼓捣了出来。

“很好。”孟九成心中是不甚满意的,但却连连点头称赞。

尽管热气球的发明是思路问题,但技术上的差距还是限制了它的性能。

没有喷油的高效加热器,没有动力推进装置,蒙皮和骨架的材料也不够先进,能飞起来便已经是值得欣慰了。当然,有了雏形,改进是必须的。

只要能离地面几十米,借助于望远镜,便是一架侦察气球,居高望远,侦察的范围是广大的。

当然,日后改进后能控制飞行,热气球还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飞升了,飞升了。”

孟九成愣了一下,转头去看,却是胡城主颤抖着嘴唇在喃喃嘟囔。

“飞到天上,能看见神仙吧?”

孟九成向另一面转头,看到的是蓉儿挽着杨妙真的手臂,正仰着脖子,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热气球,嘴里


状态提示:第一百章 变革年代--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