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青春校园>师道官路>650,古人的启发
七十回,这是大观园的最后一次诗会,作者把它安排在这里,显然有他一定的道理。在宝钗之前的几首《咏絮词》里,流露了太多的颓唐和伤感,因此轮到宝钗时她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套”。于是她写了《临江仙。柳絮》:这首词的大意是:春风仿佛也能理解柳絮,将它均匀地飘散在白玉堂前。比起狂蜂乱蝶,似乎它显得更美。虽然可能随着流水逝去,或者委弃在尘土之中,但是不管落向哪里,它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别笑它无根无底,也别笑它轻微,兴许它还会被一阵好风送上青云之间呢。

南槐瑾读《红楼梦》的收获是知道在《红楼梦》的诗词中都有一定寓托,特别是有关人物的判词、诗词、联句、灯谜、酒令,无不跟人物的身份、气质乃至命运相关,这是曹雪芹刻划人物的手段之一。宝钗的这首《咏絮词》同样如此,“白玉堂”不用说就是“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卷得均匀”也就是宝钗在这一特定环境里表现出来的“随分从时”、进退自如。持冷静豁达生活态度的宝钗,对贾府“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生百态是了然于心的,也是有自己看法的。

虽然宝钗只是一个人微言轻的女孩子,但她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这首词一反前面几首的颓唐衰败,表现了宝钗性格中豁达、乐观的一面,“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说就是宝钗对未来命运的祈祷和希翼,是她对未来幸福的向往和憧憬。

许多人总是把这句话视作宝钗一心争当“宝二奶奶”的露骨表现,当成批判她的赖不掉的重要依据。这未免有失公允,未过于穿凿附会,不符合曹雪芹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创作意图。封建时代的女子,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按照“三从四德”标准,她们在家从父,婚后从夫,夫死从子,一辈子的幸福荣辱,全寄托在她们所依附的男人身上。

薛宝钗是严格按照这种道德模式打造的淑女,她遵从的必然是这一法则。她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随分从时”,只能把未来寄托在类似运气这样的“好风”之上,寄托在“好风”送上“青云”的美梦之上。她们的“青云”是什么?说穿了就是想找个好丈夫,想有一个相对美满的婚姻。“夫荣妻贵”是她们理想的天国,是她们幸福的最高境界。

在这里还有必要说一下宝钗到贾府的原因: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之一,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与林黛玉并列榜首。薛家也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十分有钱有势,而且又和贾府具有亲戚关系。除了宝钗之母薛姨妈的姐姐王夫人嫁给了荣国府二老爷贾政,是贾宝玉的母亲之外,宝钗的表姐王熙凤亦嫁来了贾府,是荣国府大老爷贾赦的儿子贾琏的媳妇,现接替王夫人在贾府里当家呢。

薛宝钗是在第四回开始出现的。她出现时已经没有了父亲。其父的名字及死因有进行介绍。这时候他们一家只有其母薛姨妈和其兄薛蟠共三个人。此外,,其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正奉旨出都查边。由于其兄薛蟠与冯渊为了争抢一个名叫香菱的丫头而将对方打死,犯下了人命案,于是为了逃案,便举家逃到了京城来投靠贾府。

逃避人命案,这是薛家到京城投奔贾府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据说是为了送薛宝钗进京待选。其实,薛家投奔贾府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

根据清朝有关规定,朝廷每隔三年举行一次选秀,届时凡十三至十七岁的少年女子,都必须参选,这是事实。薛宝钗生得娇媚漂亮,博学有识,聪明贤惠,确实具备选秀的客观条件。另外,从她后来对贾元春被晋封为贤德妃的无比欣羡来看,送她进京待选确实是有可能的,她本人心里可能也希望能选进宫去。但是,我们翻遍《红楼梦》文本,却没有发现薛宝钗参加过选秀,也没有交代其他什么人去选过了秀。那么,是作者对宝钗参加选秀之事漏记了吗?这不可能。《红楼梦》是一本最善于对细节进行描写的薛宝钗是一个重要人物之一,且选秀又是一件大事,岂有漏记的道理?再说,凭着薛宝钗的自身条件,如果她真的参加选秀,那必定是被选中无疑的。因为在作者看来,薛宝钗和林黛玉无论是形态还是才干,都要比贾元春更胜一筹,因此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名上,她们两人均排在贾妃之前,连贾元春都被选中,薛宝钗还能不够格?所以,笔者认为,薛宝钗如果参加选秀,哪有不被选中的道理?也许宝钗到京城的最初目标是选秀,后来觉得这好风应该是贾宝玉,才改变了初衷。

薛宝钗一家在进京之前,薛蟠确实为了争抢一个丫头,与乡间小宦人家的冯渊冯公子发生了斗殴,最后把人家打死,犯下了人命案。虽然说自古以来都有“杀人偿命”之说,但是,另一方面又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呢。特别是在毫无法制而言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有钱有势的官僚贵族们杀死一个平民百姓那不过是十分平常的事,简直就像踩死一只小蚂蚁似的。事实上,当时薛蟠在把冯公子打死之后,便是“没事一般”地一走了事。因为在金陵地界,谁不知道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是赫赫有名的望族?第四回贾雨村到金陵应天府到任要处理案件时,衙门里


状态提示:650,古人的启发--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